七月流火,漫步于清幽的荷塘堤岸,寻觅那一塘的清新诗韵,让身心都沾满了荷花的清香,蕴透了荷花的丰韵,一株株荷花就像温馨委婉的少女,惹人怜爱,白色的荷花素装淡抹,粉红的荷花妩媚芬芳,随清风跳起了迷人的羽衣霓裳,花好人岂不醉,时而遐想,不由地联想我的收藏。火花中的荷韵依然生色漂亮,它足以给我一生的享受,千古诗韵,在花间流淌,美女采莲,让人羡慕。梦境的穿越,美妙浸没身心,焕然出更新的气象,追逐着希望。在中国文化中荷被称为洁净、清雅、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之花”,佛教、道教又奉其为“至宝”,而在民间荷又提炼出许多吉祥的寓意。荷花以美丽的物象来表达抽象的理想,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火花以艺术形式,百年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信仰,深受中国人的青睐,也为火花收藏爱好者提供一方收集欣赏天地。
我最喜欢的一枚早期上海伟明火柴厂“荷花牌安全火柴”标,黑底衬托一枝绿叶红荷,还有一支含苞待放的花蕾,顿感满塘荷香。如一曲美妙的音乐从荷塘袅袅飘来“多情的月光把荷塘燃亮,轻柔的晚风摇醉了梦乡。莲叶翩翩轻舞在荷塘中央……”那大中华火柴公司杭州光华厂年的“採荷”标,让我走进魂牵梦绕的江南,花图间清纯的小女子,荡着小舟,轻吟着艳歌,边采莲边欣赏着岸上的景致,还有在荷塘边采荷的女子标,恰若一幅幅仙境图。西汉时期,乐府歌辞留下众多优美的採莲曲谣。其中有《采莲曲》等,歌舞者衣红罗,系晕裙,乘莲船,执莲花,载歌载舞,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是我国广大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南朝乐府有诗歌云:"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头,莲头清如水"。通过采莲场景,暗示农家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情愁。年上海杨浦区的明明火柴厂也有“采莲牌”火柴标。
欣赏早期一些“和合二仙”火花,画图展现寒山拾德採莲花,捉蟾的开心情景。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的喜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据传他们小时都是命运相同的孤儿,经常一块放牛放羊拾柴,感情深厚,亲如兄弟。那时,这一带是大陆泽南端,经常发大水,河流纵横,长满荷花。寒山石德吃不饱,饿了就挖莲藕、摘莲子。由此说明荷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远古我国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就有了荷的物种。在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五千年的荷,与人类朝夕相处。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独特的中华荷文化。
西周荷花从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将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别定了专名。我国最早的字典,汉初时的《尔雅》就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画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对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至今栽培品种已近千种。我收藏早期《广恒公司》母子花,图即一株完整的荷图,从藕根到茎须,大绿叶、蓓蕾到花朵,漂亮完美,赏心悦目。荷不但可以欣赏,其根和子可食用,其全身都可入药。汉《神农本草经》,有莲藕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东汉华佗,他在手术前,先给病人饮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觉,刳割腹背后缝合伤口,最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四五天后便可愈合。荷花遂成为我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即现在的苏州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的“玩花池”。荷花凭借它的色彩艳丽、风姿绰约进入了私家园林。如长安城外东南隅有秦汉时宜春苑,隋朝建都长安后,更名为芙蓉园,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曲院风荷等。早期大中华火柴公司杭州光华厂的“採荷”标,有花格围栏的荷塘,显然是一处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火花图,即是“红颤胜火”的园林荷溏。欣赏南京莫愁湖火花感叹:“柳影绿围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欣赏杭州曲院风荷花,吟唱“停桡堤畔饶真赏,那数馀杭西子湖。”…….
莲花是佛教的象征物,是佛教八宝之一。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观树经行,一步一莲花,共一十八朵。以后每当传教说法时,惟坐“莲花座”,坐姿乃称“莲花坐姿”。我收藏有佛祖坐在莲花宝座上与两只白象的火花。佛教中莲花象征着纯洁、断灭和免受轮回之苦。一组早期“红花火柴”呈现正是莲花宝座。在古希腊、古罗马莲花也被视为圣洁美丽的化身,常被作为供奉女神的祭品。印度吠陀教的创生之神诞生在一朵金色的莲花里,密教大师莲花生将佛教传入西藏,他同样传为生在一朵莲花上。佛经说人间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莲花不出百瓣,净土莲花千瓣以上。我收藏的观音菩萨花,看观音手持莲花,象征菩萨超越红尘,四大皆空。还有“莲童为记”标,一童子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双手合一,神情超然。
我国本土教“道教”也融合了佛教的思想,道教的修行者认为莲花“于五浊恶世而不染卓,历练成就。”我收藏几枚台北庄记元始天尊火花,只见元始天尊手托拂尘,伟然站立在莲花宝座上。侍养王母娘娘荷花的仙女,名叫荷香,下界化身凡人,嫁给了大禹。从那以后,她就用荷花池中的水为大禹做饭,酿酒,使大禹有充沛的体力和脑力来治理水灾,水患解除后,荷香却累死在荷花池中,她的灵魂融进了荷花中,成了传说中的荷花仙子。安阳卡标中的荷花仙子楚楚动人。昆明十二花仙中的六月荷花仙子,立在水波之上观赏一池红荷,荷花愈加娇艳,我陶醉了,似醉在荷塘,同风姿绰约的荷花仙子在翩翩起舞。道教人物八仙的八宝之一也有荷花,是“手执荷花不染尘”何仙姑的法器。那些《八仙过海》火花可见何仙姑飘然而至,她那仙姿魅力和美丽,雅俗共赏,我想这也许是禅荷一味的真如境界吧。传说哪吒是莲的化身,华中火柴厂就有“神童”火花,展现的是哪吒形象,哪吒是华夏的文明精神寄托予莲的真实写照。
中国文人喜爱荷花,喜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君子”。并将其形诸笔端,高歌咏叹。从唐朝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称颂,到宋朝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赞美,尤其是“香远溢清,亭亭茎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夸赞,其高尚、圣洁、祥和、宁静、高雅、善良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生敬。欣赏几枚早期观荷火花也是美好的享受,更是意境的流连。荷花入画的杰作层出不穷。如宋代佚名画家所画《出水芙蓉图》,明代陈志莲《荷鸳鸯图》,清代八大山人《墨荷图》,今人齐白石《秋荷》,张大千的《彩荷》,石鲁的《荷趣》等名画。火花中的荷画也多有名家之作,以不同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描绘荷花冰清玉洁、天然淡泊的气息,赏心悦目。长沙有以照片入图的荷花卡标,更是荷语声声,荷韵悠悠,艳丽清新。
中国民俗文化荷花有着福寿禄喜的象征。"荷"谐音“和、合”,“莲”谐音“联、连”,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能生财,和能致祥,和能聚力,其福象。如早期女子与荷花图花,还有“三和”标,图为荷花、荷叶、与莲蓬,大有祥和之兆。“佳景”字花也有背景为荷花的标,八吉祥物中有荷花,寓意诸事大吉。莲与蝙蝠作图的火花,更是“福连心神”寓意匪浅。以及年画儿童在莲池骑抱鲤鱼花,象征“连年有余”。欣赏为慈禧太后六十寿诞制作的“万寿盒”火花画面上金童玉女捧着慈禧太后最喜欢的“万寿盒”,以及她平时最喜爱的荷莲,表示“生机勃勃,代代光大”。左右两角的蝙蝠,寓意“翩翩寿福”。荷花对文人和官人来说是清廉的象征,一种物象的榜样。如早期“牡丹荷花”图标寓意,寓意富贵高洁,锦程无量。
火花上更多的应是表现喜象的图景。如“和合二仙”火花象征夫妻和好,五福临门。那“广利公司”的“宝鸭穿莲”火花,实为“鸳鸯戏荷”寓意夫妻和睦,儿女成群。那“吉祥并蒂”的花,寓意夫妻一意,同携到老。童子站在荷塘中戏水玩耍的标,谐意连生贵子,事业大成。“四喜娃”火花,图上除了相互争头的十个娃娃,还画了如意、铜钱、莲花、莲蓬、蝙蝠、石榴、寿桃、鹿角、元宝、竽或笙、拨浪鼓、乌纱帽等物事,嘉庆的情愫上再升华,用来表示“福禄寿财”、“连年有余”、“连生贵子”、“多子多孙”、“万事如意”、“五谷丰登”等众多寓意。早期天津北洋二厂有“连年有余”标,即一孩童、鲤鱼、莲花组图的杨柳青的年画,喜气洋洋,感动沧桑。荷文化的形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荷文化火花系列,更是含义隽永,香馥长远,让藏家玩味无穷。那迷人的荷塘、荷韵、荷火花让人心旷神怡,赏之叹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