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娃莲 > 吉娃莲特征 > 正文 > 正文

北京大学85岁段宝林老教授之57万字中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16 10:10:23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01/4300466.html

荐读北京大学85岁段宝林老教授之5.7万字中秋节人文新著

段宝林先生,年生,扬州人,今年85岁,人文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从教61年,是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原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山花奖”三次获得者,意大利人类学彼得奖得主。

(中秋节前夕,沈普芳先生拜访段宝林教授。)

段宝林先生主编的《中国民俗大典》,用了三十多年准备,计划36卷,万字。我仔细翻看了编辑委员会的名单,好多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作者、编辑、编委都已经作古,包括费孝通、季羡林、铁木尔.达瓦买提等,老先生的最大愿望就是在他有生之年看到这套中国民俗辉煌巨著可以付梓出版发行。我想,我们应该满足他的愿望,我们要帮助他做一点点工作。

段宝林教授编著的《中国节日精编》,汇集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节日,尚待编辑出版。其中《中秋节》一篇,总计个字,是老先生爬格子写出来的,是我见到的最为齐全的关于中秋节的著作,集中秋节的历史、起源、神话、故事、民俗、人文、历代诗词歌赋于一体,汇集王母娘娘、后羿、嫦娥、吴刚、唐明皇、苏轼、李白等人物故事;整理包括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中秋节民俗演绎。

值此年乙亥中秋节之际,我们得到段宝林先生授权,同意先期在心常态   水上赏月——桂中马山、上林等县,年前各户在河边、塘边搭起竹排房,房离岸一丈左右,架小竹桥。中秋之夜,在房外竹排上赏月。月升高空时,长者破开第一

个月饼,分给每人一份,各人一定要先吃,表示团圆。之后,随意吃什么。姑娘们制柚子灯,将柚子挖空,雕花,中间点蜡烛。一个姑娘一个花灯,点亮后放到水中漂流。今搭竹排房赏月已少见,漂流花灯还传承着。

  脱灾食——壮乡农村中秋赏月时吃带皮壳的食品芋头、柚子、花生、板栗、葵花子、毛豆、核桃等。桂西南之靖西县称为“脱灾食”,寓意去皮弃壳,脱灾祛祸消疮癞除百病。

  玩灯——各地孩子们中秋之夜提灯漫游赏月。农村孩子以柚子、木瓜、竹片自制“果灯”。靖西县荣劳、禄洞乡男女青少年儿童自制花灯,形成“中秋灯会”。

结同年、走寨吃糕——桂中柳城县习俗:同村或邻村男女青年在中秋分别聚会“结同年”,男的称“十兄弟”,女的称“十姐妹”,每会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以年龄为序互称兄弟姐妹。每年中秋节团聚一次,平日相互关心帮助。

壮谚云: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赶歌圩——都安、柳江、柳城、忻城、武鸣、上林、河池、环江、巴马、凭祥、崇左、靖西等县市有八月十五歌圩。

天等、凭祥、东兰等县青年男女中秋节送礼品,男送三、五斤月饼,一件上好衣料求偶结情;女若有意结偶,九月重阳回赠一双布鞋、一件衬衣布料。民歌唱道:

“八月十五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

桂北龙胜县壮族姑娘邀伴作糯米糕,上等的放糖多,中等放糖少,下等不放糖。八月十五(或十六)之夜,小伙子们结伴唱歌“走寨”访问外寨姑娘。姑娘们有选择地分赠米糕。后生们尝到甜蜜米糕心中喜悦,吞下淡糕则心中遗憾,吃着微甜之糕尚存希望。尝糕后小伙子离去,姑娘们接待另一批走寨者。这“走寨吃糕”是爱情的序曲。

  唱草歌——桂西忻城县城厢妇女中秋之夜聚集庭院。甲方持一把一百余根几寸长的稻草,发歌开唱;乙方答上一首,甲方递给一根稻草。所唱不能重复,也不能和去年曾唱过的重复。直到把全部稻草转移到乙方手中,尽兴方散。俗称“唱草歌”。

  请月姑——桂西南之靖西县渠洋、大道、岜蒙、旧州等乡,八月十五,姑娘们以艾叶水沐浴,梳妆打扮,屋前屋后洒柚叶水,干净清香。月升,竖起“朝天香”。扮“月姑”的姑娘席地而坐,两手中指压住自己闭上的双眼,不断旋转头部。一群小伙子、姑娘围坐。众人围观。领唱者领唱,众人重复跟唱:

八月十五日晴朗,

中秋夜临月儿光。

老同呀,下来吧!

侬家备置蜜月饼,

只等月姑来共尝。

老同呀,下来吧!

在头部旋转之中,唱:

“出家门,过丛林,

爬山峰,上云霄,

登月宫,迎月姑来下凡”;

月姑唱“人间好风光”;众人与月姑对歌,问答四季农活、风景名胜、历史名人,借

月姑作媒介,谈情说爱:

  男:兄长今年二十八,转眼夕阳快西下,

为何至今未成家?

  女:妹栽红花在园边,不见蝴蝶近花前,

这事叫妹难开言。

月姑:若是糖果就摆行,男女之情在心中,

花开引蝶来相恋,但愿鸳鸯结成双。

三方唱到深夜,壮家姐妹唱

“老同慢点离别去,姐妹泪流花衣湿”的《挽留歌》。

月姑唱《告别歌》而收场。

这种民俗活动,壮语称“请囊海”(汉译“请月姑”)。

靖西之邻县德保县,妇女们请月里大哥下凡对歌。壮语称“请歌海”(汉译“请月里仙哥”)。

德保之邻县田阳县,民间传说嫦娥有七个女儿“月娘”,中秋请一位下凡对歌,祛灾赐福吉祥如意俗称“召月娘”。歌云:

“迎接月娘到歌台,男女老少乐开怀,

争给月娘端藤椅,争给月娘整裙衩,

争给月娘擦汗水,争给月娘拂尘埃,

阿哥给你新蒲扇,阿妹给你泡茶来。”

偷秋——桂西壮族孩童年前戴柚皮面具扮“高公”、“矮婆”到别家的庭院拿取供桌上的月饼、瓜果,主家不禁。桂北龙胜县青年少年儿童中秋晚到别家菜园偷一些瓜菜、柚子,随取随吃,或聚集共尝,主家乐笑而不骂。俗称“偷秋”。

骂中秋——桂西北之西林县驮娘江一带,青年人结队恶作剧,如反锁大门、搬走石磨、打开牛栏放牛、牛粪放臼坑等等,故意惹起受戏弄者痛骂,但不骂秽言脏话。当地民间认为,中秋之夜越被骂越幸福。

传说有一位美丽的姑娘,最喜欢会骂的青年人,谁最会骂就选谁作丈夫。中秋之夜一个小伙子当众骂她:“谁偷了我的甘蔗,老虎都不咬她,鬼都不拉她,人若接连死,都不死了她!吃了我的甘蔗,要她吃一口,吐一口!”美丽姑娘就和他结成了美满夫妇,传为佳话,形成民俗。

澳门中秋節民俗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從古代起,中國人就把自己的感情同月亮聯繫起來。例如,視望月是團圓的象徵;把人的悲歡離合與月亮的圓缺掛上鈎;離鄉别井的人看見月亮就會百感交集,老是想著“月是故鄉明”,常常還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因此,在月亮分外明、特别圓的中秋之夜,當然要隆重而熱鬧地慶祝一番。澳門政府則把中秋節的第二天定爲公衆假期。

澳門華人過中秋節,也同内地習俗差不多。八月十五月團圓,自然要一家團聚一起,歡歡喜喜地吃頓晚飯。當十五的月亮高掛天空時,一家人又在陽台、天台或者公園等地方,温馨地圍坐在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水果,一邊話家常,或者聽長者講月亮裏嫦娥的故事,聽孩子唱“月光光”的兒歌。

月餅是中秋的應節食品。澳門的月餅主要是廣式月餅,傳統品種有蓮蓉月、白蓮蓉月、豆蓉月、五仁鹹肉月,五仁甜肉月、寶鴨穿蓮月、金華火腿月等;餡内有鹹蛋黄的便加上“蛋黄”二字,如蛋黄蓮蓉月、雙黄白蓮蓉月等。

還有專爲小孩而做的“豬仔餅”、“月光餅”,前者做成小豬形狀,用一個竹篾編織的小豬籠裝起來,很有趣。

近年來,也有用其他餡料做的廣式月餅和個子較小的“迷你”月餅、潮式月餅、素月餅和上海月餅上市。

應節果品主要有:柚子、柿子、楊桃等,過去還有菱角,現已少見。

八月十五賞月還有吃小芋頭的習俗,整個用水煮熟,吃時用手剥皮。

廣府人有“八月十五豎中秋”的習俗,而且比元宵節更熱鬧,澳門也一樣。中秋節晚上,家家户户的門口和窗口掛著各式各樣的綵燈。入夜以後,不少小孩手提綵燈到街上玩。過去最多的是兔子燈和楊桃燈,前者還裝上四個小輪子,讓小孩可以拉著走。以前綵燈是點小蠟燭的,現在有的是用乾電池點小燈砲了;綵燈造型也更多樣、更時髦了。

二百年前,澳門的市區祇是局限於半島中南部,周圍還有一些漁村。每年中秋節,漁村中便會掛魚燈、舞魚燈。

魚燈種類很多,如鯉魚燈、石斑燈、魷魚燈、墨魚燈、蝦燈、珊瑚燈等等。魚燈造

型美觀、工藝精緻、色彩和諧,魚頭、魚尾、甚至魚眼、魚鰭、蝦鬚也都活動自如,掛起來形神兼備,舞起來栩栩如生。有的魚燈還是相當大型的。

近年來,澳門市政廳過中秋節時,除了在各廣場、主要街道懸掛大型燈飾以外,還在各大公園舉辦各種文藝表演和遊園活動,演出豐富多釆的節目,營造熱鬧歡樂的氣氛,讓廣大市民歡渡佳節。

云南省中秋节习俗

剽牛祭(八月)

勐海县哈尼族谷物将熟前的剽牛祭(八月),是最隆重的祭祀,举行祭典时,除全体族人参加外,还要请至少七代以上的祖先之灵光临,保佑收获在望的庄稼不受意外灾祸,为此,要杀牛献祖,以示虔敬。

祭五谷神

收获后的祭祀各民族称谓不一,仪式各异,但总的都是对谷神或农神的祭祀。勐海县哈尼族的收谷祭,镇沅县拉祜族的祭仓龙(谷神),弥勒县彝族的祭五谷神,丽江县纳西族祭丰收神,直接祭谷神:昆明白族则先祭主宰天地人三界十方万灵的大神,九日后再祭五谷神和牛王。这些民族认为,如果不祭谷神,粮食收得再多,也不够吃,留不住,易被鼠雀糟蹋或霉坏。

五谷神的象征.一般是谷穗,收获时需将选定的谷穗恭恭敬敬地迎回家,供于堂屋或仓中。在哈尼族如发现有一株上分叉出两穗谷子的,就是谷王,为吉兆,要小心地割回供祭,有些民族收完谷子后,还要举行叫谷魂仪式,以防谷魂失落在田里。

尝新祭

尝新祭,是秋天的农事祭礼中最常见的祭祀,并日愈世俗化为一种流,行的节日。尝新节(又叫吃新节、荐新节、新米节等),几乎所有农业民族都有,一般在农历八月(中秋节也有尝新的意味)秋收后。有的在收获小春作物后过尝新节。尝新的风俗,各民族各有异趣。

中秋歌节

云南剑川县剑湖白族青年每年八月十五的幽会节,借皓月明烛牵线传情,对唱情歌更是诗意盎然。在晴朗的中秋月夜,剑湖一带的白族青年,一人划一叶小舟,乘月驶进波光粼粼的明湖。小伙子在木盆中放支蜡烛,旁边缀满花草,等对调对到中意的姑娘时,就把蜡烛点燃,轻轻推向姑娘。要是姑娘用水把烛浇灭,好事就算告吹:倘若姑娘接住烛灯,则意味着姑娘也有此意。于是,小伙子跳上姑娘的船,双方分坐船头船尾,对歌接“线”——

男:月到十五它才圆,

小妹情深常挂牵,

小妹模样如花艳,

蜂飞花上边。

女:钟情我哥有情哥,

隔水隔船莫着急,

湖里明灯留给你,

风吹灯不熄。

唱到情投意合,两人同傍船尾,任船飘荡……

苗族中秋跳月

苗族直接把明月想象为忠诚勇敢的小伙子。传说有位漂亮姑娘叫水清,她不爱众多的求婚者,偏偏爱上了月亮小伙。他们历尽种种磨难,终于幸福地结为伉俪。苗族人民为了表达对月亮和水清忠贞爱情的敬意,每年中秋月明之时,都要在柔柔清辉里,吹响芦笙,跳舞对歌,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意中人,希望能像传说中的月神之恋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彝族的“跳月”也毫无例外地都有这个内容。

重庆市中秋节民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过中秋节。到时,农村中家家都要蒸糯米打糍粑。就是把白生生的糯米淘净放在甑子里蒸熟后,倒在石头凿成的碓窝里,用特制的木棒反复舂打,等米饭被舂茸后才取出来,摊在撒有粉子的桌面上或簸盖里,再分别挤压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饼,就是糍粑。因它的形状像圆圆的月亮,晚上又要用它敬月亮,所以人们又叫它为月饼。

打糍粑费力,蒸熟的糯米一倒在碓窝里就要赶快舂打,不然凉风一吹,米饭就冷了,黏性大的糯米饭冷了很难舂茸。大户人家人多,糯米蒸得多,一甑饭要分成两次来舂,为了赶时间,大都是几个精强力壮的男子汉轮换着舂。两人为一对,每人提一根碓窝棒,一人一下,舂打不停。这两个累了,另两个又来。过中秋打糍粑大家都欢喜。同辈在一起爱开玩笑,他们往往把打糍粑与男女性事联系起来,说些俏皮、调侃话,把围着看热闹的人逗得哈哈大笑。

糍粑大都在过节那天早上舂打。打好后就吃。糯米饭舂茸后全都粘在一起,要用手揪成核桃、柑橘那么大一坨一坨的,丢在黄豆面里滚一下才不会互相粘连。黄豆面是用炒熟的黄豆做的,用它拌糍粑和白糖或红糖水,一起吃,又甜又糯又香。

晚上敬月亮,有的在自家门前地坝中安放的桌上摆起烛台、香炉、糍粑、月饼、糕点、水果敬,有的只摆糍粑、月饼和糖果敬。等家里的人都向月亮作过揖、叩过头,才分吃月饼和供品。大户人家讲究,专门从糖果糕点店铺买来敬月亮的大月饼,要由家中的女主人用刀切分。家里有多少人就要切分多少份。不管在家不在家,人人都有一份。怀在肚里未出生的也要分一份。切月饼能显示人的才能。家里人再多,分成份数的月饼,无论大小轻重,都相差不大。这样做,一家大小才和睦圆满。

敬月亮后分吃的月饼,或者是自家舂打的糍粑,也可以是从糖果店铺买来的,还可能是专门顾请工匠到家里来制作的。如果这时分的是糍粑,大家都不会吃。冷了的糍粑,要用刀切成片块放到铁锅里烙烫了后才能吃。

敬月亮的目的在于祈求家庭和睦、姻缘美满。想儿媳生孩子的,想女儿放一个好人户的,想嫁一个好丈夫的,除和家人在一起敬月亮外,还有在这天晚上更深夜静时,单独向月亮祈祷的。姊妹关系好的人家,当姐姐的会叫妹妹和自己一起向月亮祈求婚姻幸福。民谚“男人祭灶,女人拜月”就是这么来的。儿歌“月亮光光,姊妹烧香,大姐前拜,二姐后拜,娃娃想吃糖,站在一边褰口袋(要糖)”,唱的就是拜月时的现象。

八月十五烧天香也是敬月亮。到时,人们在地上竖立的高竿顶上穿一个橙子,橙子上插满燃香,让缭绕升腾的香烟,把烧香人的心愿带到天上的月亮那儿去,月亮就会帮助自己实现美好的愿望。

送瓜是中秋节时的又一种习俗,祝福人家生孩子。送瓜用的瓜,可以是自家栽种的,也可以是从多子女人家的土地里偷来的。偷多子女人家土中生长的瓜送给亲朋好友,生的孩子好带、长得健壮。有的人送瓜,要专门挑选一个又大又长的冬瓜,给它穿戴上小儿衣帽,敲锣打鼓地给对方家送去。这种风俗,和玩橙子龙一样,在重庆境内的巴南、綦江、长寿、渝北、合川、璧山、铜梁等区县一直都有流传,只是现在不那么盛行了。

中秋节玩橙子龙非常有趣。橙子龙就是用橙子做的龙。玩龙人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龙的做法,有繁有简。经得住玩舞的橙子龙,是把七根竹棒的一端,分别从七个橙子的脐眼穿过去,用三根麻绳把穿过橙子一端的竹棒捆紧;打结后余下的六股麻绳,股与股间,按相等距离把橙子捆在竹棒上;绳尾把橙子脐下竹棒捆牢,龙节就做成了。龙头、龙尾,是在龙节的基础上,用缠有红纸的篾条,弯曲成龙嘴上颌下颌、龙角龙耳、龙舌龙鳍插在橙子上做成。玩耍时,七段龙节,每节的橙子上,都要插七根燃香。因为谐乞(祈)音。也有多插的,寓多子多福。用棕树叶撕成细条做的绳子把各节连起来,就是一条龙了。橙子龙由七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玩舞。七子就是“乞子”、“祈子”,橙子就是“呈子”。合在一起就是七子呈子,七个孩子祈求神龙给无子夫妻呈献一个孩子。玩龙队伍走拢求子人家,主人会用隆重的礼节迎接橙子龙的到来。这时,主人堂屋中设有供桌、摆有香案。桌案上放着供品,燃点着香烛,大门外在烧纸钱,放鞭炮。玩龙队伍走进堂屋后,喊礼先生要喊礼,求子夫妻要随喊声行跪拜礼。礼毕,跟着玩龙队伍来送瓜的人,要急忙把瓜送到求子夫妻房内去。瓜被砸破后,要急忙用手掏起瓜子往求子夫妻床上撒。同去的人,要向床上扔桐子。桐谐童音,桐子落在床上,就是七子呈子,麒麟送子,神性灵物送来了童子。如送瓜人送的是一个穿戴小儿衣帽的冬瓜,就把冬瓜放在夫妻睡觉的床上,用被子把它盖着,只让“头”露在外面。送瓜人退出内房后,橙子龙要在锣鼓声和鞭炮声的烘托下,在堂屋舞动一番,欢欢喜喜离开。

青海省中秋节民俗

八月十五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黄昏,当月亮初升时,土族民间家家在庭院里煨桑、点灯烧香,献月饼、西瓜、水果等,迎圆月东升,全家老少集中在屋檐下,观赏月夜景色。待到供给月亮的的油灯熄灭后,分吃供献的果品和月饼。

民和土族有偷吃月饼之俗,如有人越墙偷掉月饼,认为是大吉、好兆头。

因土族民间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互助纳家苏胡人和东沟姚马达户人,不行迎月仪式,当月亮升空时,户主从灶膛里抓一把灰土向月亮打去。

还有同仁郭玛日土族,在中秋之夜端一盆水放在庭院中,待月影显在水中时,全家人就拿小石子击打水中月,叫“八月十五打月亮”,以示禳解并表示对月亮的卑视。

土族人敬畏月亮,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要用手指月亮,认为会受到割耳的惩罚。

宁夏汉族中秋节习俗

八月十五中秋节,宁夏山川家家烙大月饼,直径约40厘米,厚10厘米。饼上涂香油,饼面绘云纹、嫦娥、玉兔等图案。

有条件的人家自制小月饼。月圆时,家家门前、院子里的树下、葡萄架下,摆放大饼、月饼、瓜果等祭品献月,月出东山时,男女老幼在屋外赏月,讲故事。

年前,家有孕妇者,把祭祀月亮的瓜随手切成牙,预测小孩的性别。瓜牙切成单数预测为男孩,瓜牙切成双数则预测为女孩。

浙江湖州中秋节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湖州人将中秋节称作“八月半”。湖州民间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中秋炎夏已过,天气凉爽起来,这时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玉露生凉,银蟾光满。

中秋期间正是新米上市,瓜果丰收的季节。湖州民歌《西吴食风谣》唱到:

“八月中秋吃新粮,

香粳米上场香喷喷。

新米粥相配毛豆节,

毛烧芋艿滋味长……”

所以人们又将中秋节作为庆祝丰收的节日。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民间又将中秋节称为赏月节和团圆节。

旧时不少殷实人家都要安排中秋家宴,子女团圆,孝敬高堂,合家老小欢聚一堂吃团圆饭的风俗至今依然。旧时,如不特地邀请宾客,可将家宴办得欢喜热闹而不铺张,也较随和。菜肴一般有鱼、肉、蛋之类,考究一点的人家用上了油爆虾、红烧蹄膀等。而蔬菜一类的就特别丰富,如茭白、莲藕、水红菱、莲子、毛豆节、南瓜、芋艿、包菜等等。

旧时湖州的商行作坊业主在中秋节也会烧上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员工。坐时,老板和主要的高级职员上主桌席,而一般的打工者坐下座。然而店家作坊的中秋节往往还是员工的一个“难关”。因为,旧时规定在春节、五月端午、八月中秋三个节日,是老板回头(辞退)员工生意的日子。宴会中,老板特烹饪了一条全鱼,上菜时若鱼头对着谁,那就是指明被鱼头对着的职工被解雇了。被解雇的员工不必问是什么原因,也没有解雇费,只有少数工作时间长的老职工,发给少量的路费,被解雇的人回家俗称“吃回汤豆腐干”。所以“中秋节宴席,员工们难吃"。

中秋夜,家人或亲友,团聚于月光之下,斋香斗祭月,吃月饼,在市区吃湖河里的水红菱、龙溪的莲子和鲜藕以及东门的柿子等水果,共同赏月。

或讲“嫦娥奔月”,或说“吴刚砍桂”,或唱“玉兔捣药”,在古老的神话,增添了节日的雅兴。

民间还有“有福气的人能看到月华”之说。据说月华出现于中秋之夜,在五彩祥云拥护中,从月亮里划出龙船、画舸,并隐约可见月中仙女们轻歌曼舞。有的人因而到夜深人静,述在诚心地翘首眺垫。有些人甚用白脸盆盛水,放入大圆镜子,以映照天上明刀。“月华”可能是光环多彩的月晕或彩云的夸饰与仙话化的结果。

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月饼,是中秋节最好的礼品,用以馈赠亲友,至今此风犹盛。

南浔区部分乡镇把月饼叫做“翻梢”,其来历出自元朝的一个传说。元朝统治者对汉人欺压殊甚,各地汉人纷纷起来反抗,南浔一带人民也暗中串联,准备在中秋起义杀“鞑子”(对元军的统称),他们利用民间在节日前互相送月饼的习惯,在月饼下的小块垫纸上约定起义的时间和暗号,并把月饼称为“翻梢”(翻身报仇的意思)。

后来制作苏式月饼的小块垫纸贴在有红印的饼上。现在老一辈人,还有把月饼叫做“翻梢”的。吃月饼称“吃翻梢”。

八月半夜里,在农村还可以到人家瓜棚、瓜地去偷南瓜烧了吃,不仅不被认为是贼,而且被偷之家,还以为是发家的好兆头。在安吉,有的女人结婚几年不育,便去别人菜园中偷一个冬瓜,放在自己的被窝内,意在求子,谓之“摸秋”,月圆之夜行之,愿望一定能够“圆满”。

相传八月半,新女婿要送“八月半盘”到岳父母家,作为对“端午盘”的回报。

江苏省中秋节民俗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年,曾定为秋节,民间传说。这天是月亮生日。

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是中秋之月,十五恰又是中秋月之正中,故为“中秋节”。

节前几天,大家都赶办节礼,馈送亲友,礼品一般是月饼、菱藕以及其他果品。武进的学徒向师父、女婿向岳家送礼,谓之“张八月半”。徐州未婚女婿亦需送节礼。

江南一带,中秋早晨祀祖,吃白糖或红糖桂花芋头,中午,各商店宴请店伙,赏节钱,作年中第二次的结帐、决定店员去留。

武进焦溪乡一带,中午吃咸糊粥或面条,以兆月圆入寿。晚间,全家团宴饮,亦有邀至亲参加的,这顿饭叫“团圆饭”。饭后,吃月饼赏月,沛县称“圆月”。

俗谓“七月半定旱涝,八月半定太平”。镇江人称“谢太平”。

妇女“斋月宫”亦称“敬月”(海州、丹徒),“供月”(南通),“祭月”(海州)。苏中谚云:“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但徐州、连云港地区男子拜月,但行礼后,不再过问斋月事。盐城中秋节男子吃雄鸡。

供月时于庭中或宅前空场对月设香案,供神马,案上置盘,盛月饼、菱藕以及其它瓜果和豆类,妇人小儿叩头致祭。高邮俗谚“中秋在家不拜月,出门就会遭雨雪”。

徐州人拜月在明月升起后,在院内向东设供桌,摆上各种月饼、水果,然后燃烛上香,在香炉内插上“月姥娘禡”(徐州人习称月亮为“月姥娘”,姥娘是徐州人对外祖母的称呼),然后全家人在家长的带领下,依序叩拜时,低声祝祷祈福。

拜毕,全家人在院中设宴进餐,共饮“团圆酒”,谈笑赏月。夜深后,焚“月姥娘禡”撒供。将供品如西瓜、石榴、葡萄、枣、栗等水果及月饼等分食后,即可撤宴。

拜月用的大团圆饼(即千层月饼)切开分食时,是以圆心为半径分割,每块成三角状,大家吃时,俗称“得月沾光”。

中秋节“牛渚玩月”——农历八月十五为三秋之中,这时节天高去淡,空气清新凉爽,南京人喜登牛渚(今采石矶玩月)。该俗形成于东晋,当时镇西将军谢尚和书生袁宏,于八月中秋月夜泛舟长江牛渚,吟诗抒怀。之后历代中秋夜,泛舟、登高玩月,成为习俗连绵不绝。

中秋节还有吃月饼、桂花糖芋头和桂花鸭的饭食习俗。

所谓“桂花鸭”——专指在仲秋桂花飘香教时节,用当年长成的仔鸭制成的盐水鸭。由于入口香、酥、嫩,味鲜美,人们赞其肉内有桂花,故称之“桂花鸭”。

南通供月之讲究者,于案头设置盆景,并将所供各种瓜果精心搭配,组成戏剧名称,多者占用方桌3—4张,剧名不下数十种。

未生育妇人往往偷供桌内的芋头带回去吃,谓可得男。

《扬州画舫录》卷九《小秦淮录》记扬州中秋斋月情况云:

“临水开轩,供养太阴,绘缦亭彩幄为广寒清虚之府,谓之‘月宫纸’。

又以纸绢为神具冠带,列素娥于饼上,谓之‘月宫人’。取藕之至枝者谓之“子孙藕”,莲子不空房者谓之‘和合莲’。瓜子大者细镂之如女墙,谓之‘狗牙瓜’,佐以菱、栗、银杏之属。以纸作宝塔,士女围饮,谓之‘团圆酒’。月亮东升,点亮宝塔灯,妇女开始拜月。”

《扬州竹枝词》有一首道:

“八月中秋月光清,

满街锣鼓闹闲身,

光明宝塔光明月,

便益男人看女人。”

便益门是扬州瘦西湖和运河交汇的地方,所以节日人多,非常热闹。

八月十六,无论大家小户总要接女儿回家来吃剩下的团圆月饼。

无锡中秋节早上吃糖芋头,晚上用“香斗”(线香制方斗,内装檀香末,插点燃的香枝),月饼。瓜果于庭院祭月。青少年与儿童们“走三轿”,出门至回家必须走过三座(或三的倍数)的桥,不走原路,皎洁月光下,边走边讲故事、笑话或唱歌。苏州销售”。店铺炉,炉上设当场出售饼。八月初出售。

连云港须在月亮未起时摆好香案。案上放香炉烛台,香炉后面置三杯茶或白开水或酒。前边供糖饼和各种水晶和煮熟的农产品,芋头、山芋、花生,菱藕、毛豆等,讲究人家必备八大件西瓜取其团圆,石榴取其多子,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花生别称长生果,枣子、粟子寓意早立子。螃蟹不拘生熟,置桌上、谓之“螃蟹爬月”,糖饼之中定要有一大块最大的的叫“团圆饼”,亦称“光饼”,祭后分食,放在供品的正中。

祭月开始,燃香点鞭炮,同时烧印有月宫图案的“月光纸”,人人皆向月亮磕头,然后把三杯清茶向着月亮泼高空,每种供品,各掐一小块抛向月亮。祭月时全家人都穿新衣服,承担主祭的老祖母更须穿红裙。摆供、破供、烧香及至分食西瓜团圆饼均由主妇动手。供品不可有梨(讳言分离)。

祭月结束,全家围坐吃供品,西瓜和团圆饼须按家中人数每人一份,不在家的,则把他的一份留下晒干保存给本人吃。吃剩下的芋头皮、果皮等堆积一处,待第二天下午才能倒掉。十六这天灯女儿、女婿来家团聚吃饭,俗称“带闺女、女婿来食芋头皮”。

入八月后,徐州各商店门上悬挂特制的“月饼灯”。月饼灯均为圆形,以木作骨架,外面绘有“白兔捣药”、“和合二仙”、“嫦娥奔月”之类。

月饼店之间,常有争巧斗胜之举,招徕顾客。悬月饼灯的主要目的在于推销月饼。商店中,一般过了中元节,即开炉烘制月饼.至八月初十后,“月饼展销大战”进入高潮,这时连许多子日不出门的姑娘、媳妇也多出来观灯,选购月饼,商店中的月饼,最受欢迎的是“套饼”。大月饼在下边,往上依次叠放,越上面越小,多套至八至十层,最上面再放一个白兔捣药。

徐州月饼中有两种较具特色。一种为象形月饼,最多的是小白兔、刺猬、龙,另一种是“千层月饼”这种月饼较大、一般依蒸笼大小而制月饼。称为千层,只不过是多层的意思,一般视家庭(大家庭)中人数多少而定,有多少人、做多少层,蒸好后全家人共同品尝。所以,这种月饼又可称为“团圆饼”。

家宴“团圆酒”后,雅兴高的人,多外出与朋友一道散步赏月,俗称“步月”。步月者多携带酒菜,遇行人少、地势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即可坐地饮酒、赏月吟诗。更多的人只是三五成群,在月下散步,游戏、至夜半才回,即便是很晚了,大街小巷依然可以听到响亮、欢快的滑拳行令之声。

扬州、泰州这一天家家吃长饼子,这是一种直径七八寸,中间厚约一寸,发酵的小麦面饼、味略酸。

高邮俗,中秋娘家给新嫁的女儿送节礼、但不留餐。待有外孙时,外婆要送给扎的“宝塔”,直到外孙十岁止。

此日求婚者常带雄鸡、鹅、藕,月饼去女家“追节”,晚上燃斗香。

江南及里下河地区,祭月还烧“斗“香”。斗香底盘周围一尺多长,高四五六七层不等,形如宝塔、最上一层,裁纸为斗,中贮线香屑,燃时香烟缭烧。斗旁插两面小旗。

富家及大商店陈设“财神会”的小摆设。

财神不满一尺,而台阁、几案、盘卮、衣冠、卤簿、乐器、博弈、戏具,什物亦缩至寸许、士女聚饮,虽天雨亦祭月。

苏州、常州的妇女晚上三五成群,往来游行,谓之“走月亮”。常州在月下“走三桥”。

阜宁、高邮、仪征有晚上偷瓜的:谓之“摸秋”,谓可以得子。南京俗,希望得子者,中秋晚,至夫子庙游览后,过桥一行,云即可以如愿。

俗以中秋夜的晴雨占次年元宵的阴睛,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海安谚称“亮月子在云里拱,来年鱼虾要绝种”。

上海市中秋节习俗

·祭月——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商贾人家、官绅人家这一天供设天香案桌,置备菱、藕、石榴、柿子等四色鲜果,以取“前留后嗣”之义。

·普通人家在是日吃煮熟的毛豆荚、芋艿。豆荚喻“得吉”,芋艿示“有余”,吃这些图吉利。

·吃月饼示团圆——在中秋节前,月饼成了抢手货。当年的月饼有荤、素两种。素的有:豆沙、白糖、玫瑰、五仁、干菜、莲蓉、豆蓉、枣泥等;荤的有:火腿、鲜肉、鸡肉、虾仁等。广东月饼店,还在馅中加蛋黄,大月饼每只售10元至数10元。一般茶食店月饼,每盒4只,只售青蚨64文,最贵的亦仅为96文。

·赏月:一些富家巨室和各大行号,在晚间办节酒,招待宾客、亲友,开筵赏月。

不少人还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上赏月。这桥是跨在方浜上的大石桥,为沪城八景之一的“石梁夜月”所在地。站在桥上望月,可见浦江潮水涨落,更觉空旷;向桥下看水中月影,也是别有情趣,故成为人们中秋赏月的宝地。

·香斗——中秋节的晚上,居民们都在家门口焚烧斗香,也叫香斗,以线香和马粪纸糊成,大小不一,外圈糊三圈五彩纸箍,中间贴上“月圆人寿”等的剪纸金字。20世纪90年代桂花节香斗内盛木屑,中竖一株用线香、檀香扎成的大炷香,名“龙头香”,四周铺上劈碎的檀香降香。主香正面配上用色纸扎的月宫牌坊,上缀楹联匾额;后面配上色纸扎的月宫宫廷,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焚之,据说既可敬天,又可广结来世菩萨,“一举而两得”也。有些富家大户,喜欢在寺庙前或在大桥头置放大香斗。其香斗大如七石缸,用木板制作,外糊黄纸,中盛木屑,上摆元宝数十串,龙头香以藏香式的长香连接而成,撑香为原根的檀香降香,可焚点一昼夜。还供奉斗母,以清音宴待。昔日,沪城置放这种大香斗,一般将最大者放在小东门外陆家石桥桥头,次者放在豫园后的香花桥桥头。由于这种香斗大而精致,又置放交通要道,自然更为吸引观众。做此善事者,也以此为荣,既可使皇天高兴,又可使百姓饱眼福,花些钱,值得。

·中秋节之夜,回娘家探亲的妇人必须返回夫家过节,与公婆、丈夫同吃“赏月团圆饭”。

台湾中秋节民俗

(一)拜月

据民俗学的研究,中秋节源于古代“祭月”遗风,民间原在每月中旬月圆之夜拜月,拜谢月神的保佑,后来发现八月中旬之月最圆,于是自周朝起,拜月仪式便在中秋夜举行。

夏天过后,天朗气清,万里无云的秋夜天空,正足以突显出月皎洁的光华。因此,每到秋天,天子总要到国都西郊的月坛去祭月。上古祭月的礼仪,很可能就是中秋节的起源。相传中秋节源自于古代祭祀月神的礼仪,中国人相信祈求月神的保佑,可以使全家团圆吉祥。

(二)赏月

在《周礼.春官》就有中秋夜的相关记载,汉代、晋朝时已有中秋赏月之举,到唐代中秋赏月的风气才渐渐兴盛起来,北宋时代才将八月十五日订为中秋节。

中秋节此日为昼夜各半的秋分,而月圆即为幸福圆满之象征,因此在外的游子于此日阖家团圆、共赏明月,为中秋节重要之活动;至于吃月饼、柚子、和烤肉,则是赏月时的最佳良伴。

(三)吃月饼

中秋节最重要的应景食品是月饼,元末明初有“中秋吃月饼杀鞑子”的传说,传至今日,中秋吃月饼成为习俗。

月饼以“广式月饼”为主,次为“苏式月饼”、“台式蛋黄酥”。“广式月饼”是将馅包入面皮,再压入模子即成;“苏式月饼”是以油皮的外皮,包着油酥的内皮,再包内馅而成;“台式蛋黄酥”则是包着乌豆沙和蛋黄。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元朝末年,统治者蒙古人深怕汉族人造反,因此不准民间私藏武器。汉族人虽急着想反抗蒙古人的统治,但是无从传递反抗的讯息。后来,有人想出了计谋,散播谣言说今年将会有冬瘟,如果能够在中秋节买到大饼来吃,就可以避掉灾祸,瘟疫不会上身。因此大家争先恐后的购买大饼来吃。然而,打开大饼,发现内藏着字条,写着:“八月十五杀元兵”的讯息,于是众人纷纷起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因此而来。

(四)吃柚子

台湾民间中秋节吃柚子,因为“柚”与“佑”谐音,也是希望月亮护佑的意思,祈求全家平安。加上中秋节前后正好是柚子的盛产期,所以它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应节水果之一。

现代有中秋节晚会、中秋节歌舞。

(五)博状元饼

根据《台湾府志》的记载,以前还有“博状元饼”的习俗,此俗是在中秋夜制大面饼,名为“中秋饼”,用红朱写一元字,再用骰子掷四次以夺之。

(六)拜土地公

台湾中秋节祭拜土地公的民间习俗,农民在稻田间插上夹有纸钱的竹子,称为“土地公拐”,一来报答土地公的庇佑之恩,二来土地公可借着拐杖更顺利地来回巡视田尾。

中秋节这天也是土地公的生日,祭拜土地公以求来年有更好的收成。此时,一年的辛劳已到了尾声,只等待最后收成的日子,一般人于是怀着对“天”(以月亮为代表)、“地”(以土地神做象征)的感恩,来欢度这个节日。

(七)偷摘葱

台湾民间流传中秋节此日“偷摘葱,嫁好尪”(偷摘葱,嫁到好丈夫),女子于是藉由此种民俗获取婚姻之吉兆。

三、传说故事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流行的传说故事例如《嫦娥奔月》等。中秋节的晚上,全家一起拜月娘,祈求衪保佑全家平平安安。月娘就是住在月亮里的嫦娥娘娘。拜完了月娘,大家到庭院里,一边吃着月饼和柚子。传说后羿是个坏皇帝,大家都不喜欢他,有一天,后羿向王母娘娘要“长生不老”的仙丹,希望自己吃了永远都不会老,就能永远当皇帝了。大家都怕后羿吃了仙丹,会永远当他们的皇帝。后羿的太太嫦娥知道以后,就偷偷的把仙丹吃掉,突然,她觉得身体轻飘飘的,整个人都飞了起来。最后,嫦娥飞到月亮,再也回不来。人们为了感谢她,每年中秋节都会准备她喜欢吃的东西,希望她回来吃呢!

台中市西区后龙仔有棵老树,据推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当地居民尊称为“茄苳公”,民众还建了一座“茄苳王公庙”来供奉祂。这是因为以前民众常因生病而来求健康、平安,也有不少人抱孩子给“茄苳公”当契子,逐渐发展成民间信仰;而民众还替“茄苳公”订了生日,那正是充满人情味的中秋节呢。

高雄市澄清湖、旗津海边、大林埔南星计划区、中正文化中心等地是吃饼、烤肉、品柚、赏月的好去处。

注释

廖万清总编辑《乡土艺术活动》,台中市政府,年8月,页17。

澎湖中秋节民俗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各家除依例在下午拜门口公外,早期人们还要拜:天公、土地公、田头公。

拜天公及土地公的祭品为:月饼、水果及金纸、清香。

拜田头公,则要到所耕种的每一坵田,祭品用1只盘子装着数个“五枣糕”放在田头,燃3根清香插在田头土,金纸用石块压着,不可烧化。

附:“五枣糕”的做法:高粱泡软后磨成浆,装于布袋内,将水榨干备用。新鲜蕃薯制成签条,花生、蒜头均捣碎,然后混在一起抄揉,揉匀后,捏成一团一团,放在新鲜的黄槿叶上,一叶一团,放入蒸笼内蒸熟。

金门中秋节民俗

八月十五日为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清晨要拜天公。

中午做春秋(秋尝),仪式与二月十五日春祀一样。

晚上要拜“月娘妈”,如遇月蚀,认为月亮被天狗所吃,应即敲打脸盆、畚斗,将天狗驱赶。

拜完月娘妈后,举家团聚吃月饼、文旦柚,或三五好友齐聚一堂搏状元饼。

由“八月十五吃芋粥,一人关一间”,“八月吃签芋,关门又拴户”两句谚语,可见本地过了中秋天气就逐渐转凉。

是日,慈湖滨施放“天灯”(孔明灯)。

后记:

段宝林先生,不仅是北京大学的一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俗文化的一宝,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活资料库。

段宝林老先生主持编辑的《中国民俗大典》、《中国节日精选》,文字达万字之多,历经三十多年,参与人数数百人,非常以后的是,曾经参加编写工作的好多成员已经作古仙逝。我们应该异常珍惜这宝贵的财富。

我们希望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该图书的出版、发行,希望得到广泛的合作支持。

联系.

普芳北京,色空学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waliana.com/jwltz/412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吉娃莲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