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雕塑,有壁画……
文化气息浓郁
丽水又一个主题公园
开放了!
周末赶紧带娃去
十里清风园,即“十里清风”清廉主题公园,从市区水东大桥开始,沿好溪堰西岸布局。目前,“十里清风”清廉主题公园已经面向市民开放。为大力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以国为重、以民为本、以清为美、以廉为荣、以俭为德的清廉文化,我市依托大溪治理改造工程,打造“十里清风”清廉主题公园,传承一段历史,弘扬一种精神。年2月开始,十里清风园在市纪委的指导下,由市水利局为业主单位负责建设。
《前行》
十里清风园寓教于乐,是丽水市清廉文化教育新阵地。在主题公园里,你可以看到丽水史上的清廉文化元素、名人家风家训以及历史长河中许多清正廉洁的名人故事。
主题公园采用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利用雕塑、壁画等形式一一生动、形象的进行了展示,绘就出了一幅政治生态与自然生态两个“绿水青山”相得益彰、和谐共生的“山水画”。
《亮剑》
“公园取材莲花、青瓷、宝剑、石雕、剪纸等本土特色元素,以驿站、战船、亭子、雕塑、壁画等形式,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打造了三大游览互动空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大游览互动空间分别是驿站、广场、却金亭的清廉文化展示区块;《鼎说》《绽放》《前行》《亮剑》《静思》五个主题雕塑;《清廉家传》《清廉为政》《清廉尚学》《清廉爱国》《清廉敬业》《清廉奉献》《清廉公义》《清廉戒奢》八个主题壁画。
漫步南明湖畔,感受清廉文化教育
记者带你去感受
清廉主题公园的魅力
一大波美图来袭!
01.雕塑与景观小品介绍
1.《鼎说》
鼎乃国之重器,以鼎之正气,体现丽水人民忠诚不渝、干净干事、勇于担当之传承,展示丽水清廉文化之厚重。
作品以鼎为原型,运用体块的解构错位和浮雕的阴阳造型法,植入丽水青山绿水的装饰图形,通过对红铜着色及打磨处理,体现其历史沉稳感与现代金属质感的并存。以再创的鼎之新说,寓意丽水城市寄情山水中的清廉文化底蕴之所在,唤起对清廉文化的再尊重。
作品尺寸:长X宽X高CM材料媒介:红铜锻造2.《绽放》
丽水素有“莲城”之美誉。莲花高洁清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恒为世颂。以莲之品格,咏唱丽水清廉文化之纯净。
作品以丽水小白莲为素材,运用抽象概括与镂空透叠的艺术手法,通过镜面不锈钢晶莹介质的借景与反射,表现花之生命正气的艺术张力,以神形兼具的新语言咏唱丽水清廉精神之灿然。
作品尺寸:高cm,直径cm,高cm,直径cm,高cm,直径cm材料媒介:镜面不锈钢锻造3.《前行》
从唐贞观到明代,丽水一直是朝廷战船制造基地。将古老文明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以船之劈波斩浪,弘扬丽水清廉文化之奋进。
作品从船形开始演化,通过不锈钢锻造的镜面反射与拉丝的青瓷开片纹路对比,叠加老旧船只的构件,营造老文脉底蕴与新前行精神共生的意境,经过抽象体块化艺术处理,兼容了内部空间对清廉文化影像装置展示的功能,造就船之神韵的艺术构筑物,弘扬丽水坚守清廉、破浪笃行之气概。
作品尺寸:长x宽X高CM
材料媒介:镜面不锈钢锻造和现成混合材料
4.《亮剑》
龙泉宝剑,始于春秋,兴于魏晋。利剑出鞘,断贪赃枉法之妄念。以剑之力量,打造丽水清廉文化之磅礴。
作品运用龙泉宝剑之地方元素,采用花岗岩石雕、锻铜和锻不锈钢三结合方法,表现当下的亮剑精神。以横长水平构图,把刀抽剑动势,方手古剑塑形,锻铜与石雕立身,打造一尊警世亮剑精神的清廉文化纪念碑。
作品尺寸:长X高X厚CM材料媒介:花岗岩雕刻、不锈钢和铜锻造5.《静思》
清莲美誉,静思人生。清为美,廉有福,清廉丽水,你我同行。
作品采用莲花壁画装饰和松柏植物栽培与坐具功能相结合而设计的艺术景观小品,在滨水步行道线路中的节点上,面对好溪横向而设。静坐于此,观看着地面的诗词名句,可使人思绪万千。
作品尺寸:长X宽X高CM
材料媒介:马赛克拼贴、水泥浇筑和防腐木构造6.《却金亭》
却金亭,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原址位于城东刘山驿(今岩泉街道却金馆村)。清道光《丽水县志》卷六载:却金馆,在刘山。明温州府何文渊却金处。民以其金建亭于其地,匾曰‘却金’。年秋仿建于此,以纪念明代廉吏何文渊之清风素节。
明宣德七年(年)十月,温州知府何文渊进京述职,永嘉县丞敬仰何公清廉为官,便募集银两,助他进京盘缠之需,但还没送去,何文渊已启程。于是让自己的儿子怀金赶到何文渊下榻的刘山驿站赠其银两。何文渊婉谢不成,只好暂留赠金。
翌晨,何文渊留下银两于馆舍门上,悄然上路。后来,“却金”美事传为佳话,有士子在墙壁上大书“却金馆”三字。处州府为弘扬何公清廉的节操,在“却金”处扩建了四座公馆,还派兵守护;并于古道的左侧,竖造高大的“却金”牌坊。
02.壁画群介绍
壁画群沿滨水景观步行道从南向北延伸,每米设置的一个休息站内都有两面专门设计的异形墙,面朝好溪的为壁画面,背后则为文字面。八个站主题分别为:《清廉家传》《清廉为政》《清廉尚学》《清廉爱国》《清廉敬业》《清廉奉献》《清廉公义》《清廉戒奢》。壁画面和文字面各十六幅。
壁画群完成于年11月,材料媒介采用了高温花釉瓷板、高温数字彩印瓷板和手绘等。
壁画群的墙体设计为八组不同样式的异形系列,汲取了传统和地方等元素,包括:胶片形、花瓶形、印章形、砚台形、莲花形、民居形、山形、水形。每个墙形对应不同主题,在借助异形墙的差异性加强每组壁画的表现力同时,也显示墙体自身的艺术表现力,推动空间环境中壁画建筑载体的创新实践。
一号站左墙
《清廉家传》“清廉家传”是指清廉品德和家风族规的世代传承。家训的流传影响较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之一。
左墙文字面标题:《清廉家传》
《颜朱古训》《颜氏家训》是中国首部有体系的家训著作,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后到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颜之推(年—约年)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作品。
《朱熹家训》的作者朱熹(-0),祖籍徽州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壁画《颜朱古训》中,左右两侧各为颜朱先贤的肖像,中部设计了自南朝到元明之间的人物场景,上下部有丽水的地方古建、莲花及碑群。以电影胶片的现代形式,长卷横展,贯通全局。
左墙壁画面标题:《颜朱古训》
一号站右墙
《家风祖训》“家风祖训”是家庭对后代处世、持家和治业的教诲,对个人教养和原则有重要约束作用,是传统文化精华和道德的直观载体。
右墙文字面标题:《家风祖训》
《刘朱家训》《刘基家训》的作者刘基(-),字伯温,青田南田乡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称世,朱元璋“常呼先生而不呼其名”。与宋濂和高启并誉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其家训核心是“重文崇智,尚俭倡廉”,他行“言传”,重“身教”,对后代影响很大。
《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通俗易懂,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家训。作者朱用纯(-),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倡知行并进和躬行实践。
壁画中,左右两侧各为刘朱先贤之肖像,中部展示了自清代到当今的清廉文化传承场景,上部有丽水地方古建和现代建筑地标。以线描素朴之法,颂先贤智慧之光。
右墙壁画面标题:《刘朱家训》
二号站左墙
《清廉为政》“清廉为政”意为政者应清白廉洁。古语云:“清心为治本”。今天,只有清廉为政,才能牢记职责和不忘初心;才能“约己而爱人”,心系群众,真正为民办实事,取信于民,使国家兴盛不败。左墙文字面标题:《清廉为政》
《包氏廉政》松阳县大东坝镇横樟村包氏为北宋廉臣包拯之后。南宋包拯第五代孙包仁,保有先祖的风骨,在担任大理寺右评事时秉公执法,将违法权贵送进监狱,纠正冤案错案。历代包氏之孙亦然牢记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壁画中,左右侧分别为包拯和包仁全身像,自左向右大部分画面是表现北宋仁宗年间包拯“陈州放粮”的典故。展现了:民众逃荒、国舅贪粮、包公进城、刀铡国舅等场景。最后的画面是包仁秉公判案。
左墙壁画面标题:《包氏廉政》二号站右墙
《世代廉官》“世代廉官”是指一个家族辈辈有人入仕为官,且各个办事公正廉洁,不以权谋私,做到了忠诚于民,让利于民,取信于民,服务于民,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明朝时丽水县城有金善一族五代为官,且均两袖清风,为关心民瘼的楷模,世称“三代御史”“五代廉官”。
右墙文字面标题:《世代廉官》
《金家廉官》金善(-),字仲与,为行军掾史,执掌军法,既公正严明,又仁慈宽容,减免了很多罪行较轻的嫌疑犯的刑罚,救活了许多人,后累官至干州知州。
金祣(lǚ),明天顺间(-)岁贡生,字崇吉,金善第五代玄孙。官授云南永昌府判。兴利剔蠹,民歌其绩。
壁画分两个画面,左边为金善公正执军法和宽仁释轻犯,右边为金祣清廉守正拒礼金。
右墙壁画面标题:《金家廉官》
三号站左墙
《清廉崇学》“清廉崇学”说的是通过崇尚学习明白事理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达到恪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读书能接触先贤的智慧,增长知识和开阔视野,从而达到自觉自律。
左墙文字面标题:《清廉崇学》《朱家尚学》宋元时期,缙云河阳村朱氏家族清廉崇学,相继出现了八位进士和十户九儒生。清末民初,有两位后人朱显邦和朱文园远赴东洋留学,后回国致力于教育。河阳朱氏人才济济,千年耕读家风,在此形成了一个“博士村”,近几十年出了12位博士,40位硕士研究生,有10人获得副教授以上职称。
壁画中,自左到右安排了三个代表性场景:古代老少勤勉于耕读、近代留学归国做教研、现代博士村依然兴旺。
左墙壁画面标题:《朱家尚学》三号站右墙
《教育为民》自古以来,教育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无论古今中外,通过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知识水平和生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是国家和社会极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waliana.com/jwltz/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