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娃莲 > 吉娃莲开花 > 正文 > 正文

中国发现的第一具猛犸象化石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5 16:16:58

当你走进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古生物展览大厅时,一具身高3.3米,体长5.45米,门齿长.米的高大雄伟的大象骨架立即就会映入你的眼帘。它就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的猛码象化石骨架,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黑龙江平头鸭嘴龙、披毛犀和猛码象)之一。这具猛码象化石骨架出土于年3月,地点是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乡,松花江中游北岸的一级阶地上。

肇源县三站乡人民公社社员在拉砂改良土壤时,在距地表五米深的地层中发现了猛码象骨骼化石。他们当时根本弄不清楚它是什么,有的人说是“出龙骨了”、“你看那黑褐色的骨头,一根腿骨快赶上一人粗了”。人们议论着,从沙坑里挖出来的大骨骼,有人立即报告了有关部门,由黑龙江省博物馆组成的专家组立即赶到了现场。当时正值初春,春寒料峭,土层还没解冻,给挖掘工作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专家、技术员和广大群众在呼啸的北风中经过18个日夜奋战,终于顺利地完成了挖掘任务。经过整理后,专家们确定这些骨骼属于一头远古大象的遗骸。令人惊奇的是,整副骨架保存得十分完全,只缺一条右腿,这对于远古动物遗骸来说,是十分罕见的。当时,这是我国发现的唯一一具完整的猛码象化石,它填补了中国没有完整猛码象骨架的空白,《人民日报》头版给予了报导。专家们根据这头古象的骨骼特征,同时也是为纪念它的出土地—古松花江畔,最后定名为“松花江猛码象”。

为了弄清它的确切年代,博物馆专门请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作了C14测定,年代为土年。

经过专家分析研究,雄源县发现的这具松花江猛码象属长真目,真象类,它是猛码象家族中个体最大的一类。猛码象生活在欧、亚和北美洲的寒冷地区,时代为更新世晚期,它在地球上曾繁盛一时,到距今约l万年前的全新世绝灭。猛码象起源于极地,要求严寒的生活环境,适应于苔原一草甸带活动。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大象,都生活在热带地区,身上无毛,以利散热,而猛码象身上却披着长长的毛发。猛码象最先由生活在前苏联西伯利亚北部冻土带的鞋靶族人发现,“猛码”即鞋靶语“巨大”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猛码象这类适于高寒地区生活的古动物,2万年前与披毛犀等共同生活在冰夭雪地的松嫩大平原上,组合成了著名的猛码象一披毛犀动物群,它是寒温带的指示动物。

二万年前,黑龙江大地还是一片辽阔的草原,古松花江畔生长着稀疏的山榛、白桦、地榆和落叶松等植物。草原上成群的野牛、野马在奔跑,马鹿、河套大角鹿在湖边喝水,而猛码象则利用夏天至初冬这段宝贵的时间不停地进食,把多余的营养储存在它那个肩峰之中,这时肩峰就隆起来。这种储存营养的行为与适应沙漠环境的骆驼有些类似。冬天,食物少了,营养被消耗,肩峰又慢慢降下去,这就是猛码象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进化出的特殊结构。

关于这具猛码象的死因,众说纷纭。根据它们出土时的埋藏环境,专家们进行了这样的推测:2万年前初冬的一个傍晚,当时古松花江上刚刚结了一层薄冰,一头刚吃过干草的猛码象口渴难忍,拖着沉重的步子,甩动灵巧的长真,缓步来到松花江岸边喝水。由于江边的水已经结冰,猛码象遂向冰上走去,薄冰承受不起它庞大的身躯,于是就听见“卡嚓”一声,它失足落入水中,经过一阵哀嚎挣扎,最终葬身冰窟。冬去春来,河水解冻,泛滥的河水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将保存在天然冰箱中的猛码象埋藏了起来。随着古松花江河水的涨落,时间在无声无息的流逝着,猛码象的皮肉最终腐烂掉,而坚硬的骨架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使我们在今天还能目睹它那雄伟和健壮的身躯,也为我们研究猛码象的演化及绝灭留下了宝贵资料。

在发掘过程中,古生物学家发现这头猛码象是埋藏在淡黄色的粉砂层,并且还能看出沙层中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水平层理,沙中含有水生卷螺和介壳类化石,说明这里是松花江的古河道,而如今松花江河谷已向南移动了7.5公里。化石埋藏在距地表5米深处,分布在东西宽5米、南北长8米的范围内。象头向西北方向平卧,其它骨骼有的集中、有的分散,说明后来被流水扰动过,但却没有被冲出很远。也许,这里当年是松花江的一个江湾,动物死后被洪水带来的沉积物埋在这里,最终它们变成了化石。可能是由于巧合,它的埋藏环境与在甘肃省陇东地区年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古象—黄河象的埋藏情况非常相似,黄河象埋藏在被主河道遗弃的半流动的牛辘湖中,没有经过太大的搬运,因此它们才得以保存的如此完好。

发现和发掘出一具完整的猛码象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象的骨骼容易分散、风化,很难保存。通常只有坚实的臼齿能保存完好一些。象的臼齿是研究象的年龄和定种的重要依据,一个臼齿快磨完时,后面又长出一个新的来顶替旧的。它们在40一50岁时长出最后一个臼齿,即第三臼齿,第二臼齿在60岁时脱落,而肇源发现的这具猛码象的臼齿已经磨蚀掉了相当一部分,说明它至少活了60多岁,是一头老象。

猛玛象与人类文明的发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猛码象奇特的相貌及其遗骸,尤其是两枚弯曲粗壮的门齿,都是早期人类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和原料,以及灵感的来源。新石器时代,它们的形态常被原始人绘画或雕刻在所居住的岩洞的壁上,猛码象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荫芽。

黑龙江省古生物资源相当丰富,其中肇源三站地区可以说是中国北方第四纪古生物的墓地。

这里的第四纪地层相当发育,在距中国第一具猛码象化石出土地点不足10米范围内又发现了一具完整的披毛犀化石骨架,著名的中国第一具王氏水牛完整骨架也出土在它的附近,如此丰富的化石埋藏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它们为古生物学家研究猛码象一披毛犀动物群和中国北方第四纪更新世标准地层剖面提供一个最理想的场所。

由于北方气候干燥而寒冷,猛码象和披毛犀化石中的DNA得以保存完好。研究人员已成功地从猛码象化石中提取了古DNA,不但从分子生物学方面解决了象的演化方面的一些争议,同时,也许在将来可以通过这些基因片段克隆猛码象的某些特征,甚至组织或器官。

肇源发现的这具猛码象经科研人员精心修复和装架,于年在黑龙江省博物馆正式展出。这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轰动,后来这具猛码象又在全国十几个省进行过巡展,它还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在日本、加拿大等国展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waliana.com/jwlkh/839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吉娃莲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